面臨水資源短缺壓力“南水北調”後海水淡化依然重要

2015-01-14 17:59:26 admin 437
來源:《中國海洋報》 吳季松 / 時間:2015-1-14 10:41:05
  據中國海洋在線2015年1月13日訊 2014年12月27日,規劃半個世紀、施工十餘載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。南水千裡進京,每年将為北京引來10.5億立方米清水,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總量也由南水北調前的258億立方米增加到315.6億立方米、人均水資源量從239立方米增加到288.7立方米、地表徑流深從118毫米增加到144.5毫米,北方嚴重缺水的局面得到緩解。
  南水北調後,有一種說法提出“海水淡化已經不重要了”。筆者認為,南水北調雖然可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,但不可規避的是,通水後的生活和生産用水仍未達到用水的*低限度,水資源短缺還将面臨長期壓力。解用水之困,海水淡化依然至關重要。
  用水未達*低限
  南水北調并非一勞永逸
  随着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,許多國家和地區用水需求日益增大,水資源短缺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。目前,未受缺水困擾的隻有加拿大、印尼等少數幾個國家。
  人類用水主要包括生活、生産和生态三個方面。筆者根據46個國家852個案例的統計平均值組織制定的《生活與生産用水的水資源标準》(表一)中,水資源豐欠标準從高到低共分為豐水、輕度缺水、中度缺水、重度缺水、極度缺水和可持續發展*低水資源量6個等級;《環境與生态用水的水資源标準》(表二)則把環境、生态維系的水資源标準細分為适宜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發展、較好地維系當地自然生态系統、生态缺水地區3個标準。根據數字統計,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總量由南水北調前的258億立方米增加到315.6億立方米、人均水資源量從239立方米增加到288.7立方米、地表徑流深從118毫米增加到144.5毫米。數據顯示,南水北調後,京津冀地區的生活和生産用水仍未達到*低限度,生态水也難以維系森林生态系統。 

 

膜分離設備


  以北京為例,目前北京每年超采地下水5億立方米,并從河北購水3.5億立方米。南水北調後北京一年實收10.5億立方米水,用于填補上述的兩部分虧空後,實餘2億立方米,用于支撐人口增加後的供水需求以及河流的生态修複。因此,南水進京後北京的人均生活、生産用水量沒有增加,水資源仍然告急。
  近十年來,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1999立方米,一直面臨中等缺水的窘境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也出現中度程度缺水,而“引江濟漢”,就需在長江沿岸擴建污水處理廠,從經濟效益考慮不太劃算。所以,總體而言,南水北調并非一勞永逸。
  幾大特性顯優勢
  缺水可由海水淡化補充
  與南水北調相比,淡化海水是直飲水,類似純淨水,隻是缺少了一些陸地淡水含的礦物質和其他對人有益的物質,淡化海水的含鹽量較低,尤其是鈣、鎂等離子含量明顯低于陸地水。不過首先這些微量元素是可以補充添加,其次作為飲用水來說,淡化海水要與原陸地淡水混合使用,比例不超過1/3。目前全世界有超過2億人使用淡化水作為飲用水,中東等地區大規模使用淡化水作為飲用水已超過半個世紀,沒有出現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報道。
  從生态影響來看,海水淡化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在于濃鹽水排回大海後,如果不能快速擴散,會造成鹽度升高,影響近海海洋生态。通過優選廠址,以及有效的濃鹽水排放安排,可以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。如果海水淡化廠址附近有足夠面積的鹽場接納濃鹽水,就可以實現循環經濟,一舉兩得。
  從生産成本來看,對于建在渤海灣沿岸的日産10萬噸(即3650萬立方米/年)以上的海水淡化廠,出廠成本在5元~6元/噸。對于日産百萬噸的海水淡化工程,由于規模效益的作用,生産成本顯著低于日産10萬噸的海水淡化工程。還可充分優化投融資結構,争取優惠能源價格、财政補貼和稅收優惠,進一步降低成本。
  從輸水的成本來看,由于輸水技術成熟,短期内成本和價格會保持穩定。對于向天津供水的100萬噸/日(3.65億立方米/年)海水淡化輸送工程,不計工程投入輸送成本約為0.6元/噸,因此遠距離輸送是不經濟的。
  從京津冀協同方面來看,假設建設向北京供水100萬噸/日(3.65億立方米/年)淡化海水輸送工程,工程投資約為80億元,輸送成本約為2元/噸;建設向天津輸送100萬噸/日(3.65億立方米/年)的淡化海水工程投資僅約為15億元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時向北京、天津供水,如果将天津的供水份額給北京,用海水淡化解決天津的缺水問題,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技術角度都比較合理。
  從全球氣候變遷來看,海水淡化是必然趨勢。其一,全球氣候變遷産生了淡水變海水的大氣運動。海水淡化是增加地底淡水總量*根本的方法。但是,海水淡化不僅大量耗能,占成本的40%以上,而且如果用碳氫能源淡化海水,又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,加劇了溫室效應。其二,受控熱核聚變是我國*終解決水資源問題的*重要手段。樂觀估計,2040年前受控熱核聚變能可進入商用階段,這種新能源價格比現有能源低3/4。利用受控熱核聚變的商用能源,海水淡化的成本就可降低1/3以上。海水淡化的另一個主要成本——過濾膜的成本,随着新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,到2030年将下降2/3(包括價格的降低和壽命的延長),屆時海水淡化的成本可以降到2元/噸以下,大規模海水淡化成為可能,從而低于南水北調的實際價格。同時,無需在水源地和沿途投入大量的治污成本,就可保證水質。
  政策利好産業發展
  海水淡化亟待解決三大問題
  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産業的意見(國辦發【2012】13号)》提出,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要達到日産220萬立方米~260萬立方米,在加快海水淡化産業發展的同時,還需注意三大問題。
  一是在海水淡化成本未低于南水北調之前,不宜急于擴大規模。海水淡化産業大發展不等于盲目發展,不能急于擴大規模。首先,節約用水是第一位,即使海水是無盡的資源,多用水也意味着要産生大量的污水,多建污水處理廠,進而加大投資、擴大占地規模、增大能耗。其次,我國能源目前以煤炭為主,耗能和污水處理會産生大量二氧化碳,從而加劇溫室效應,加劇淡水變海水的趨勢,形成惡性循環。其三,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較高的情況下,還要考慮經濟成本。
  二是研究淡化水與江河湖庫水、地下水的水質差異,避免飲用水缺少某種成分影響人體健康。淡化海水清潔無害已被實踐證實,但是不同地區飲用水的來源各不相同,包括江河湖庫和地下水。因此,本着“以人為本”的宗旨,對原用江河水、湖泊水、水庫水和地下水的不同地區的人飲用海水做科學研究,以确定摻入淡化海水的比例,确保人民健康。
  三是在某些地區,如渤海等與公海水交換速度不高的淺灘海域,要研究大規模抽海水後對近海生态的影響。海水淡化取自近海,不能以為與大海相連,有無限的補充與淨化能力,就忽視對近海生态系統的影響。對于與公海水交換速度不高的内海和淺海尤其值得注意,我國的近海污染已經相當嚴重,大量取水排鹽,會打破近海生态平衡,對近海海生動植物生态系統産生較大的影響。
  (作者吳季松,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)
首頁
産品
案例
電話
聯系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