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填埋場裡的“夫妻崗”:滲瀝液洩漏了可是大事!

2015-01-13 23:08:14 admin 196
來源:《皖西日報》記者 陳波 鄭新钰 / 時間:2015-1-13 9:17:23
  據皖西日報網2015年1月12日訊 晚上9點,和往常一樣,汪本剛輔導完8歲女兒的作業,親了親已經睡熟的剛兩歲的小兒子,告别老母親,裹緊衣服,騎着那輛跟了他多年的摩托車,帶着妻子張玉夢,頂着冬日的寒風,冒着濛濛細雨,往10多公裡外的工作地——霍山縣生活垃圾填埋場趕去。要到明天吃晚飯時,他們才能再見到自己的那一對寶貝兒女。
  垃圾場裡有5位職工,從建成到現在,前前後後來過不少人,但大都想辦法調走了。作為站長,為了能留住這幾個年輕人,汪本剛讓别人下班都回家去,而自己則堅持每天都趕去值夜班。“這麼大個垃圾場,沒有人值班哪行?要是垃圾自燃或是滲瀝液洩漏了可是大事!”剛過而立的汪本剛,許是飽經風霜,臉上有着與年齡不大相稱的滄桑。
  幾年下來,汪本剛早已習慣了這種“候鳥”式的每日往返。“就是覺得對不住老婆。别人這時候不是在家陪孩子看電視,就是出去逛街、跳廣場舞了,隻有她跟着我,整天混在垃圾堆裡,連身幹淨衣服也不能穿,還要每天陪着我風裡來、雨裡去。”
  “垃圾場離家這麼遠,周圍又荒無人煙的,他一個人騎車來來去去的,我在家也不放心,還不如跟着他一起上下班。”文靜秀氣的張玉夢說話也是輕言細語。在張玉夢來之前,垃圾填埋場裡請過兩名化驗員,但是都受不了這裡的髒臭,沒幹完一個星期,就主動請辭了。“家裡有兩個小孩,隻能請我媽在這裡幫忙照看,我們每天6點下班回家,看看小孩,家裡忙完了,晚上9點多再回垃圾場裡住。母親歲數大了,腿腳不方便,女兒上學隻能自己照顧自己,上學、放學一個人回家。”提到孩子,張玉夢還是說不出的辛酸。
  汪本剛長年無節假日地堅守在垃圾場上,妻子嗔怪地說他堪比“大禹”,老母親則心疼地說他是個“大傻”。他工作的垃圾填埋場位于縣經濟開發區牌坊沖組,依山勢起伏,建在一個山凹之間。每天清晨,汪本剛從值班室裡起床,不管多糟糕的天氣,第一件事要繞着填埋場走上一圈,剛開始,同事們還以為他是在晨練,後來才明白,他這是在天天檢查填埋坑有無異常。
  與生活垃圾填埋場一堤之隔的便是滲瀝液處理站,反硝化罐、碳化罐、硝化罐3個藍色的巨大罐體并排而立,旁邊兩排房子是膜處理車間和監測站。張玉夢用一根長長的塑料繩系着礦泉水瓶,從排水池取出水樣,帶到水質檢驗室實時監控是否達标排放。通過自學專業知識,張玉夢已經成長為一名技術過硬的水質化驗員,負責每日的水體監測工作。 

 

膜分離設備


  “這個滲瀝液處理站是整個垃圾填埋場的核心工程,占地約9畝,設計日處理100噸污水,總投資930萬元。采用混凝沉澱-生化處理-物理處理工藝,确保出水符合國家标準達标排放。我們還設置了在線檢測設備,由環保系統實時在線檢測,确保出水達标。”小張對自己的業務已經熟稔于心。
  “除了我們每日自測,縣環保局也每周一次來人監測。除了水質,他們還要對周圍土壤和大氣質量進行監測。我們這兒的水會間接排放到淠河,*終進入淮河水系,如果我們這兒水質發生污染,将直接影響到下遊幾百萬人的飲水安全啊!”換上白色的工作服,張玉夢緊盯着監測站裡的一個個儀表,半點也不敢馬虎。
  據了解,霍山縣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服務人口25萬人,除城區外,但家廟、與兒街、佛子嶺鎮等周邊鄉鎮生活垃圾,都将逐步納入新場統一處理,建立“村收集、鄉中轉、縣處理”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,使該縣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%以上,走在了全省前列,為建設美好鄉村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。2012年、2013年,該場被省建設廳、市城管局兩次評定為Ⅰ級垃圾衛生填埋場。為了加快推進大别山流域水污染防治,保護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,省财政廳、省環境保護廳已經印發了《安徽省大别山區水環境生态補償辦法》,從2014年起,省級設立生态補償資金兩億元,以淠河總幹渠羅管閘為跨市界考核斷面,以斷面監測水質情況确定流域上下遊補償責任主體。這個生态補償機制的原則是誰受益、誰補償,誰破壞、誰承擔。“咱霍山正在打造中西部第一生态示範縣,可不能因為我們的疏漏,而壞了全市生态環保的一局好棋啊。”汪本剛憨笑着說。
首頁
産品
案例
電話
聯系
Baidu
sogou